涿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涿鹿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前沿阵地,他们总结多年的培训经验,依据教育部、农业部两部委共同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于实践,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实施乡村旅游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培训项目和特色产业对接,培训方式和培训对象对接,培训课程和农民需求对接,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对接;把课堂搬进农家,把课堂搬进企业,最终实现教育和产业高度融合,把农民培育成为“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创业人才”的复合型新型职业农民,走出了一条校村合作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之路。
一、案例背景
东窑沟村位于涿鹿县城西20公里,桑干河大峡谷东端,全村485户,1006口人,总面积3000亩。这里群山环绕,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当地物产丰富,煤炭、陶土等资源得天独厚,村民世代以制售陶器为生,远近闻名。
近年来,东窑沟村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结合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挖掘利用制陶文化,发展乡村旅游。陶艺小镇建设,给涿鹿文化旅游业带来新的活力,陶艺小镇东窑沟成为桑干河畔一颗耀眼的明珠。
正是由于陶艺小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涿鹿县职教中心才选定了东窑沟做为乡村旅游职业农民培育示范点,积极与镇村两级政府对接,共同敲定了培训项目及培训计划,实现了培训项目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对接。
通过几年的精心打造,陶艺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当地农民看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对发展当地乡村旅游充满了信心,对依托乡村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的开发致富充满了期待,实施乡村旅游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当地农民的切身需求。
二、主要做法
围绕乡村旅游,特别是结合当地陶艺文化特色开展培训,以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营销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方向,大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实施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实施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引领带动型职业农民为主要内容。
学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在该模式中发挥主导作用。涿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集职业中专、广播电视大学、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职业技能鉴定、社会短期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龙头学校,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河北省名牌中等职业学校,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学校,河北省中小企业职业培养基地,张家口市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张家ロ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在培育乡村旅游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能为乡村旅游培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且能承担起培训管理、考核评价,认定管理等任务。以何种方式培训农民,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基层农民培训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涿鹿县职教中心创新培育方式方法,以培养与全面小康建设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以培养种养能手,经营能人为重点,通过四个“对接”,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
(一)培训课程和农民需求对接。
涿鹿县职教中心不断深化完善“菜单式”培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农民对培训工作感兴趣,就必须深入了解农民对培训的具体需求。培训前,通过座谈讨论到户咨询、深入调研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村民对培训工作的具体需求,由乡、村根据农民需求自主选择培训内容。结合乡村旅游特色,学员根据自身创业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学校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菜单。这种教育培训模式,能将培训内容与所在乡镇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结合,有助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格局的形成。由于教学内容跟当地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所授内容都是农民当地旅游产业需求,针对性、实用性较强,因而广大农民的学习热情高涨。
(二)培育方式与培训对象对接。
在培训中,涿鹿县职教中心充分尊重农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一切以方便农民、实惠农民为出发点,深入推进送教下乡模式,实行集中培训和分户指导相结合,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课堂搬进农家。对个别学员提出的问题,具体讲解,教师深入到农民家中个别实践指导。切实提高了培训素质和培训效果,让农民满意,按时完成了培训任务,达到培训效果。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对接。
开辟实训基地、组织现场教学,在讲解了农村旅游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又在村民家中对开办“农家乐”旅游项目的要素、条件和内容等进行现场指导和讲解,最后又到卧佛寺乡狼窝、武家沟镇溪源、矾山镇燕王沟、五堡镇杨窑等地进行了实践学习活动,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自身素质。
(四)培训方式和培训对象对接。
在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涿鹿县职教中心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培训工作开展前期,涿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制作宣传版面、深入基层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有关的强农惠农政策,提高了广大农民对职业农民培育的认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培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制定培训计划,规范办班管理。
开班之前,涿鹿县职教中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授课教师、培训内容、作息时间。虽然培训时间较短,但却按照长训班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办班。每人发教材2-3本,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实行开班动员,培训结束后,按照相关培训管理办法,对培训资料进行了汇总整理,完善培训档案的整理、装订工作。开展绩效评价,进行项目总结。
3、聘请资深教师,选用优质教材。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涿鹿县职教中心聘请资深专家和旅游文化研究方面的行业精英进行教学。培训期间,特别邀请涿鹿县知名学者、《涿鹿县志》主编,“涿鹿县拔尖人才”、被誉为“走进涿鹿历史深处的专家学者”谷新声老师、地方民俗学者霍汉清、侯弟江,涿鹿县林业局高级农艺师楚燕杰等作专题授课。教材选用方面,通过多方比较,在新型农民现代农业技术与技能培训丛书,即全国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用书《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培训教材基础上,由培训教师结合实际自主编写培训教材。
4、拓展实训课程,创新培训模式。
涿鹿县职教中心坚持把课堂搬进农家、把课堂搬进企业。争取当地政府支持,送教下乡,在陶艺小镇东窑沟办班,把课堂设在农民家门口,对已经起步创业的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为了拓展实训课程,学校积极联系周边典型的乡村旅游特色景点,把课堂搬进企业,带领农民现场学习当地旅游企业——陶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管理模式,经营思路。由企业主担任主讲教师,传授经验,组织学员和企业的经理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收效显著。
5、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
成立乡村旅游培训领导小组。由涿鹿县职教中心副校长刘志远、武家沟镇成人文化学校校长张维东同志担任组长。下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公室,主任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培训中心主任张宝琴同志担任,东窑沟村委会主任侯建国担任教学点负责人。校、村联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体系。
6、把关课程体系,确保培训实效。
一是把好培训课程设置关。通过组织调研,了解农民需求,开设与乡村旅游服务专业相关的课程,制定出乡村旅游培训课程体系。结合东窑沟村实际,开设“乡村文化旅游”专班,主要培训陶艺技术、红色文化、导游礼仪、普通话、果树栽培技术、玉米的选种与种植、动物的防疫知识、农村儿童心理健康、农村电子商务、农村信息技术、乡风民风讲座及农村实用语文等相关内容。二是把好教师聘任关,根据课程设置,选择在相关课程方面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前组织教师备课。谷新声老师为村民讲授了《桑干河的由来》,让世世代代生活在桑干河岸边的东窑沟村民了解了这条河流博大精深的历史渊源;侯弟江为村民讲述了东窑沟陶艺的历史渊源和陶艺发展规划;楚燕杰在课堂上为学员们介绍了仁用杏在涿鹿县的生产概况及发展前景,包括仁用杏发源地、适合生长的地域、气候、土壤,仁用杏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等。
7、严格规范管理,保证培训质量。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纪律》《新型职业农民农村旅游培训班级管理制度》,严明培训纪律,坚持学员签到制,对参训学员登记造册、定位入座。强化学员纪律观念,时间观念。并建立考核评价档案,突出过程管理,保证了培训质量。
三、培训成效
乡村旅游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的开办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村青年综合素质,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引导群众脱贫致富。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得到了东窑沟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重视和广大农村青年的欢迎。
(一)提高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农民在培训中得到实惠,主动求教、主动咨询,人次越来越多,要求参加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热情高涨,培养了新一代农民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的氛围。
(二)促进了学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
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拓宽了视界,给学员带来了创新体验,学员们充分利用培训平台,相互交流,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前景,相互之间形成资源共享。
(三)增强学员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创业的信心。
学员们普遍认为培训内容针对性强,教师讲课方法灵活多样,管理规范,服务到位。通过培训他们不仅获得了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发现了在自已身边的商机。
(四)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通过培训,使学员认识到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发展生产的重要性,推动了主导产业水平的快捷提高,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经验思考
本次乡村旅游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给大家提供经验借鉴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当前许多农民对“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的观念模糊,参培意识有待提高。
(二)部分青年人才常年在外发展,不愿意回村参与乡村建设,村民经营理念、发展意识差。
(三)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者较多,导致参加培训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知识较低,增加了培训的难度。
今后要以培养与全面小康建设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以培养种养能手,经营能人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此同时,组织农村两委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外出学习,开阔眼界,培养经营意识,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进村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勇创家业。让校村合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给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简介:侯弟江,男,1971年8月出生,涿鹿县武家沟镇东窑沟村人,地方民俗学者。近年来致力于涿鹿民俗和桑干河历史文化研究,积极宣传涿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东窑沟制陶”,在当地有一定社会影响。现任张家口市民间文文艺家协会会员、张家口市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涿鹿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武家沟分会会长等职。
李永杰,女,涿鹿县人,1980年4月出生。一直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2012年开始,参与 “送教下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工作中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经常奔走于农民之中,受到农民的一致好评。